专业的广州网站建设、广州网站制作公司为您服务,电话:020-85548809,29883069 手机访问
微信关注
关注奇亿广州网站建设微信
网站导航
新闻中心
首页>新闻中心>网络营销

微信朋友圈真假消息,你会如何处理?

添加时间:2016/1/19 14:33:37    编辑:奇亿网站建设公司

  近日,微信公开课PRO一度刷爆朋友圈,随后打开2016微信公开课PRO版链接会被盗取支付宝账号的信息被疯狂转发,几个小时之后,微信官方团队出面辟谣。各类社交平台方便了人们获取信息和联络亲友,但时常出现的谣言也干扰着人们对事实的了解。

  近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139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0.5%的受访者坦言看到让人震惊、吸人眼球的消息时,第一反应是想办法确认消息的可信度。53.2%的受访者认为不动脑子就转发刷屏是幼稚的表现,但是,仅22.9%的受访者看到社交平台上亲友熟人发的不实消息时会主动去辟谣。

  看到轰动消息,50.5%受访者会先想办法确认消息可信度

  说到转发谣言,90后陈潇潇坦承,她通常也是参与者之一。对于那些令人惊讶的,甚至关乎到人身安全的消息,我都是看到即转。我觉得,消息一旦是真的,让更多的人知道会免去他们受伤害,若是假的,也无大碍

  杜一然(化名)直言,面对转发量爆炸式增长的信息,她通常都会先仔细看一番,辨别是真是假。如今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分。如果是假的,还帮着转发,自己也会成为不负责任的传谣者

  看到让人震惊、吸人眼球的消息时,人们的第一反应通常是什么?调查显示,50.5%的受访者会首先想办法确认消息的可信度;25.0%的受访者看罢置之不理,认为自己了解即可;18.5%的受访者会直接转发,让更多人看到;6.0%的受访者说不好。

  谣言散播的这么快,与人们不假思索、人云亦云的状态有很大关系。杜一然认为,其实许多谣言稍加思考就会不攻自破。

  陈鹏是北京某高校心理学研究生,他认为,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量越大,人们用在每条信息上的时间和精力较以前越低。人们由以前的研读切换成当下的浏览式摄取信息,留给每条消息的思考时间就少了。当然,很多人在潜意识里也不愿意再去思考了,这反映了当下人们的一种浮躁心态

  如何看待朋友圈里那些不辨真伪就刷屏的人?调查结果显示,53.2%的受访者认为这种不动脑子就转发的做法很幼稚;28.8%的受访者感觉转发者可怜,又一个上当受骗的”;24.4%的受访者认为转发者是热心的表现,太想让周围人尽早知晓”;23.5%的受访者认为这种做法可恼,见着坏消息就信”;19.8%的受访者直言这个做法可恨,围观不怕事大”;7.9%的受访者认为转发者是装傻,传谣是不负责任的

  陈鹏认为,谣言之所以容易引起人们的频繁转发,是因为谣言通常带有恐惧性或者可能性小的特点。具体来说,可能性,数学上有个概念叫信息熵,是用来度量信息的,描述了信息的不确定性。如一件事情发生的概率越小,其熵越高,信息价值就越大。而人们通常对偏离固有概率的信息更为关注,这也是好奇心的一种反映

  53.6%受访者认为应追究谣言首发者的道德和法律责任

  看到社交平台上亲友熟人发的不实消息,多少人会主动去辟谣?调查显示,40.3%的受访者看情况而定;30.4%的受访者会质疑一下,给转发者提个醒;22.9%的受访者几乎每次都会站出来辟谣;6.3%的受访者直言不会。

  陈潇潇表示,朋友圈都是熟人,发现了对方传播的观点消息不实时,通常不好意思戳穿。换位思考,如果我转发这类消息时有人这么做,我会觉得没面子。这就像是当众驳了人家的面子,让对方尴尬,我也难为情

  陈鹏坦言,微信朋友圈谣言较其他社交平台难治理,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相互相识。相互相识不仅会使一方碍于情面不好戳破,另外,获得集体认同感的需求也更强烈,同样会让一部分人不去澄明真相

  调查显示,53.6%的受访者认为追究谣言首发者的道德和法律责任可很大程度上改善现状;49.4%的受访者建议建立高效的社交媒体事实审核机制;46.8%的受访者呼吁用户别轻信,遇事多求证。受访者的其他建议还有:公号、V”发言要带头负责(27.1%);传谣者与造谣者同罪(23.2%);无需措施,朋友圈具备自清能力(8.4%)等。